腦部的病變對憂鬱症來說,是病因卻不是尚未為診斷的標準。而憂鬱症跟憂鬱症的症狀目前已經變成一個循環,因為憂鬱症會造成某些心理身理上的症狀,而醫生用這些症狀去歸納診斷是否有憂鬱症,但在科學上症狀並不構成種疾病的診斷,所以科學家們開始尋找一些較科學的方法,後來漸漸就出現基因遺傳的研究。

來自英國倫敦國王學院、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以及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研究團隊,結合了心理學家與遺傳學家之力,於《科學》發表文章指出,假設兩個人所經歷的生活壓力一樣多,某人身上若帶有抗壓性最低的基因型態,則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比抗壓性高的人大了2.5倍。

 

 

領導這項研究的心理學家莫菲特(Terrie Moffitt)指出,血清素轉運子基因(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, 5-HTT)決定了一個人是否容易受到壓力影響而變得抑鬱。血清素是腦中一種重要的神經傳遞物,負責在神經細胞之間傳遞訊息,目前已知有抑鬱、攻擊行為及衝動傾向的人,其腦中血清素的含量確實較低。而血清素轉運子是一種蛋白質,嵌在細胞膜中,位於釋出血清素的神經細胞上,負責將釋放到細胞間突觸之中的血清素回收到細胞內,結束神經衝動訊號。研究人員發現,5-HTT基因上代表「此基因開始」訊息的啟動子(promoter)區域,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型,一種較短,一種較長;由於每個人身上有兩套5-HTT基因,分別來自父親與母親,因此可能帶有兩個短的、一短一長或兩個長的對偶基因。其中,較短的基因與「容易被生活中的連串壓力擊垮」相關,而較長的基因則可提供較強的抗壓性。

 

 

莫非特說明這項結果時指出:「我們並非找到導致疾病的基因。在人們面對不可避免的生命逆境時,會產生負面的心理狀態,而我們相信,這個基因當能影響人們抵擋逆境的能力。」

而也有最新發表的跨國研究發現,憂鬱症患者在第十對基因的兩區域的基因若出現變異,女性憂鬱症復發的風險明顯提高。這研究乃透過分析5303位中國健康女性以及5337位復發的重度憂鬱症女性比較所得到的結果,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有些憂鬱症患者有家族病史。

針對憂鬱症來說,目前基因檢測已有相關實驗室能夠提供相關的基因檢測,建議有興趣想了解自己是否有憂鬱體質的人,或者已經在治療的憂鬱症患者,不妨透過這類檢測來幫助自己真正體質,和治療者討論,研擬更好的預防以及治療措施。

 

也許你還會想看看這些

參考資料